道教儀式叢書
湘中梅山地區自唐五代起被地方土著佔據,直至十一世紀中後期,王朝國家才於梅山地區置縣戍兵。「梅山」既是地理標籤,也是鄉土鬼神信仰的泛稱。元末明初,以「法術」拓地乃土地開發的主流方法,也是道教閭山派與本土祭祀傳統相互結合的重要時期。及至明中葉,政府藉着鎮撫動亂,強化地方社會秩序的控制,城隍乃進入鄉村社會,成為王朝國家的象徵。推廣城隍的祭祀禮儀,實有賴正一派道教的傳播。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,各種宗教禮儀傳統在不同時期進入鄉村社會,與鄉土的鬼神信仰相結合,呈現在鄉民的日常祭拜之中,形成明顯的地域特徵。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,本書主體部分選擇湘中梅山楊源張壇作為個案。楊源張壇既是自然村名,又是一個集合性的道壇名稱。楊源(自然村)隸屬冷水江市金竹山鎮楊源村,位於湖南省中部、資水中段東岸、冷水江市東南郊,距中心城區十公里。在九百年前的北宋時期,這裡屬於「不與中國通」的「梅山蠻峒」的核心區域。道壇名稱中「楊源」(方音yɑng-ng)是地名,而名為「張壇」則因為此地師公和道士全都姓張,同尊元初「張君德壽」(1294-1329)為始祖,該道壇是個同宗共祖的家族壇。張德壽本是梅山師公(又稱「巫師」),傳至九世後的「張守貞」一代,又兼學了道士,此後家族所有師公均兼做道士,專以道教奏名行世,自稱和他稱都是「張家壇裡的」。該壇傳承七百年共二十四代,歷史淵源沉積成道壇稱呼。楊源張壇現有師道五十三名,按輩份在家族中有「優、前、人、貽」四代,在道教龍門派字派中相應為「陽、來、復、本」四代。因為年齡的關係,當家師傅則是「前~來」與「人~復」兩代。他們聚居於楊源行政村的第六、七、八、十三等四個村民小組,成為一個自然村。香火範圍涵蓋今冷水江、漣源、新邵、新化四縣(市)相交之十餘個鄉鎮,是湘中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師道合一壇靖。本書除了研究該壇的地理位置、生存環境、現狀、師承來歷、內傳法脈、香火演變、師道異同等事象,更首次影印刊佈了該壇的科儀本經。(《道教儀式叢書》2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