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代文學史中存在一個普遍的現象,即將高適、岑參視為「邊塞詩派」之代表,然此一說法實乃「後設」的論調。本書藉由考察「高岑」系統之沿革,說明兩家在「唐代」並非理所當然地被視為「邊塞詩人」,「高岑」被形塑為「邊塞詩人」,是經由宋、元、明、清的歷史長河,加上文學史的編寫才被建立的圖像。書中亦統整歷代重要選本對高適、岑參作品的選錄情況,梳理兩家邊塞詩逐漸被重視與經典化的歷程。透過「並稱」與「選本」的分析,試圖對「邊塞詩派」之形成與建構提供重新省視與探討的視角。(典範集成.文學18)
【作者】
王潤農,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,現任長庚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級專案教師。主要研究領域為唐代詩學、三國學,發表了〈「王韋」與「陶韋」──從並稱視角談王士禛詩學中的韋應物論〉、〈史籍與虛幻的曲折建構──論《三國演義》中的「九伐中原」〉等數篇論文。
本書榮獲國科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出版補助